昨日已空過,明日尚未曉;

今日仍不覺,他日何時了。

 

 佛門護生摘要

【觀世心編著】

 

本書簡介

編者序言

編輯提要

1. 佛典

2. 唐代

3. 五代

4. 宋代

5. 元代

6. 明代

7. 清代

8. 民國

9. 其他

 
 
 
本書簡介 此頁頂端
 
 

護生之意義,內而護己心,外而護他命;上則求佛道,下則化眾生。由長養慈悲心,而常行菩薩道;由尊崇眾生命,而啟發恭敬心。佛教提倡放生,是基於一切眾生皆為過去父母眷屬,人與動物雖有形體之差異,但同具佛性。且惻隱之心人皆有之,因此「應當護他身,如愛自己命」。若見世人殺害有情眾生時,應方便救護,以解其苦難。

《佛門護生》取材於大藏經和祖師古德全集,並涉獵了護生畫集及詩鈔,從中選錄三百七十首護生詩偈與文詞,作一番有系統的整理,期望藉由護生詩偈之普及,以提昇大眾對護生之重視。

【封面圖案】:張雅琴繪畫(電子書)

【電腦顧問】:陳保川、陳鳳佳

【編輯作者】:觀世心

【著作版權】:歡迎翻印流通,禁止營利販售

【檔案名稱】:eHushen-2020.epub(電子書)

【發行網站】:佛典妙供(www.sutrapearls.org)

【發行日期】:2020年3月7日


 
 
 
編者序言 此頁頂端
 


 


  護生之意義,內而護己心,外而護他命;上則求佛道,下則化眾生。由長養慈悲心,而常行菩薩道;由尊崇眾生命,而啟發恭敬心。印光大師曾說:「欲得佛法實益,須向恭敬中求。有一分恭敬,則消一分罪業,增一分福慧;有十分恭敬,則消十分罪業,增十分福慧。」

  一切眾生,從無始以來,輪迴六道因緣,互為六親眷屬,以親想故,不應食肉;一切眾生,無不愛壽命,逢擒畏死驚奔,刀砧懼痛臨身,以慈念故,不應食肉。是故佛告誡行者「寧當燃身破眼目,不忍行殺食眾生」、「寧破骨髓出頭腦,不忍噉肉食眾生」。正如《涅槃經》中所說:「夫食肉者,斷大慈種。」又《慈心因緣不食肉經》中也提到:「食肉者行慈不滿足,當受多病短命身,迷沒生死不成佛。」

  佛教提倡放生,是基於一切眾生皆為過去父母眷屬,人與動物雖有形體之差異,但同具佛性。且惻隱之心人皆有之,因此「應當護他身,如愛自己命」。若見世人殺害有情眾生時,應方便救護,以解其苦難。放生雖然無法立即解決世間弱肉強食的現象,但可轉化凶殘惡極之心性,逐漸降低社會暴戾的風氣;放生雖然無法馬上改變眾生遭受果報的事實,卻可化解冤冤相報之意念,逐漸減少惡性循環的機率。

  由戒殺護生,進而放生度眾生,可培養自己之慈悲及祥和,並可廣結善緣,以平等心饒益一切眾生,能夠自利,亦能利他。佛門中時常唱誦的四弘誓願: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明確指示我們修行的方針及步驟,度眾生為利他,居四弘誓願之首,為一切修行的基礎,於成就佛道中,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
  後學既入寶山,志在取寶,秉持「紹隆三寶,能使不絕」理念,彙編《佛門護生》,期望藉由護生詩偈之普及,以提昇大眾對護生之重視。祈願佛光普照,法輪常轉,法水長流,正法久住。願盡未來際,常行菩薩道,普度諸眾生,咸令登彼岸。但願眾生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;功德圓滿,同登正覺。


觀世心居士頂禮 于美國德州休士頓
【初版】2009年8月8日
【二版】2014年10月10日
【三版】2020年02月28日


 
 
 
編輯提要 此頁頂端
 

1. 本書第一章的「佛典」,恭錄大藏經中之護生資料,其排列先後,是按《龍藏》、《大正藏》、《卍續藏》及《嘉興藏》的順序。若逢同一藏經,則根據藏經之經號順序;若逢同一部經,則根據該經內容之順序。

 

2.  本書第二章至第八章,蒐錄歷代高僧大德的護生詩偈及文詞,乃按中國年代編輯,其排列先後,是以作者年代之順序。若逢作者生卒年不詳,則根據作者名字第一字的筆劃順序;若逢作者名字第一字相同,則根據作者名字第二字的筆劃順序,依此類推。

 

3.  本書第九章的「其他」,收集無法歸屬中國年代之作者(如彌勒菩薩),或佚名古德,或後學之塗鴉試寫。

 

4.  本書蒐集佛門護生詩偈中,常因依據版本之不同,有些出現用字差異,有些可能排版錯誤,後學僅憑有限資料判斷,雖竭力進行校勘,難免仍有疏誤之處,尚有待查證,歡迎讀者不吝指正。例如:

 

4.1

寒山之詩偈,在《嘉興藏20冊B103:寒山子詩集》中:

我見東家女,年可十有八。西捨競來問,願姻夫妻佸。(1,2)
烹羊煮眾命,聚頭作婬殺。含笑樂呵呵,啼哭受殃決。(3,4)

(1)捨:一作「舍」,參閱《合訂天台三聖二和詩集》
(2)佸:一作「活」,參閱《全唐詩》
(3)婬:一作「淫」,參閱《全唐詩》
(4)決:一作「抉」,參閱《全唐詩》

 

5. 本書取材於四種大藏經:龍藏、大正藏、卍續藏、嘉興藏,讀者可按本書的格式查閱經藏:《藏經、經冊、經號:經名簡稱•卷數•品名及品數》。

 

6. 本書資料參考下列主要源處,讀者若有興趣,可自行深入查閱:

 

6.1

乾隆大藏經】:簡稱《龍藏》,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,共168冊

 

6.2

大正新脩大藏經】:簡稱《大正藏》,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,共100冊

 

6.3

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】:簡稱《卍續藏》,東京國書刊行會出版,共90冊

 

6.4

嘉興大藏經】:簡稱《嘉興藏》,新文豐公司出版,共40冊

 

6.5

全唐詩、全宋詞、全元曲】:簫堯藝文網

 

6.6

《全五代詩》:新文豐出版公司,共4冊

 

6.7

《王梵志詩研究》:民國•朱鳳玉著,台灣學生書局,共2冊

 

6.8

《蘇軾詩集》:清•王文誥輯註,中華書局,共8冊

 

6.9

《合訂天台三聖二和詩集》:新文豐出版公司,共1冊

 

6.10

《蓮池大師全集》:共8冊

 

6.11

《印光大師全集》:共7冊

 

6.12

《弘一大師全集》:福建人民出版社,共10冊

 

6.13

《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彙》:共1冊

 

6.14

《靈峰宗論》:明•蕅益智旭大師著,共1冊

 

6.15

《安士全書》:清•周夢顏著,共1冊

 

6.16

《物猶如此》:清•徐謙編著,共1冊

 

6.17

《八指頭陀詩集》:清•敬安法師著,新文豐出版公司,共1冊

 

6.18

《蓮公大士淨語》:民國•夏蓮居著,共1冊

 

6.19

《新編醒世千家詩》:民國•李圓淨編輯,共1冊

 

6.20

《護生畫集》:民國•豐子愷畫,共6集

 

6.21

《護生詩鈔》:民國•蔡運辰編輯,共1冊

 

6.22

食色紳言】:明•龍遵著,共1冊

 

6.23

CBETA 線上閱讀】:中華電子佛典協會

 

6.24

佛學規範資料庫】:法鼓佛教學院編

 

6.25

【四庫全書】:http://ctext.org/zh

 

6.26

【維基文庫】:http://zh.wikisource.org/

 

6.27

【維基百科】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

 
 
 
1. 佛典   此頁頂端
 

1.1  唐•般若譯《龍藏27冊0085:四十華嚴經》

1.2  北涼•曇無讖譯《龍藏29冊0109:大般涅槃經》

1.3  唐•達磨流支等譯《龍藏34冊0147:寶雨經》

1.4  東晉•帛尸梨蜜多羅譯《龍藏35冊0163:大灌頂神咒經》

1.5  唐•玄奘譯《龍藏36冊0167:藥師經》

1.6  劉宋•求那跋陀羅譯《龍藏36冊0171: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

1.7  唐•實叉難陀譯《龍藏36冊0173:大乘入楞伽經》

1.8  劉宋•求那跋陀羅譯《龍藏36冊0174: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》

1.9  元魏•菩提留支譯《龍藏36冊0175: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》

1.10  唐•義淨譯《龍藏39冊0246: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》

1.11  元魏•菩提留支譯《龍藏43冊0400:佛名經》

1.12  (失譯人名•秦錄)《龍藏43冊0416: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》

1.13  劉宋•求那跋陀羅譯《龍藏45冊0430:央掘魔羅經》

1.14  唐•般剌密帝譯《龍藏47冊0442:楞嚴經》

1.15  唐•智嚴譯《龍藏47冊0456: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》

1.16  姚秦•鳩摩羅什譯《龍藏47冊0507:千佛因緣經》

1.17  符秦•曇摩難提譯《龍藏51冊0539:增壹阿含經》

1.18  元魏•瞿曇般若流支譯《龍藏52冊0540:雜阿含經》

1.19  (失譯人名•西晉錄)《龍藏55冊0607:兜調經》

1.20  後漢•安世高譯《龍藏55冊0631: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

1.21  元魏•瞿曇般若流支譯《龍藏56冊0675:正法念處經》

1.22  吳•支謙譯《龍藏58冊0706:八師經》

1.23  隋•瞿曇法智譯《龍藏58冊0735:業報差別經》

1.24  宋•天息災譯《龍藏59冊0778:分別善惡報應經》

1.25  唐•般若等譯《龍藏61冊0950:心地觀經》

1.26  唐•實叉難陀譯《龍藏62冊0998:地藏經》

1.27  姚秦•鳩摩羅什譯《龍藏67冊1082:梵網經》

1.28  (失譯人名•後漢錄)《龍藏67冊1088:受十善戒經》

1.29  唐•實叉難陀譯《龍藏67冊1095:十善業道經》

1.30  姚秦•鳩摩羅什譯《龍藏78冊1163:大智度論》

1.31  唐•玄奘譯《龍藏91冊1256: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》

1.32  吳•竺律炎、支越譯《龍藏107冊1320:佛醫經》

1.33  西晉•法炬、法立譯《龍藏108冊1346:法句譬喻經》

1.34  吳•康僧會譯《龍藏109冊1352:舊雜譬喻經》

1.35  《大正藏85冊2896:示所犯者瑜伽法鏡經》

1.36  清•讀體彙集《卍續藏60冊1115:毗尼日用切要》

1.37  明•一如等編集《永樂北藏182冊1615:大明三藏法數》


 
 
 
2. 唐代 (618~907年) 此頁頂端
 
 

2.1  唐•天台寒山大士(?~643年)

2.2  唐•天台拾得大士(?~643年)

2.3  唐•道世法師(?~683年)

2.4  唐•永嘉玄覺禪師(665~713年)

2.5  唐•王昌齡(698~756年)

2.6  唐•王維(701~761年)字摩詰

2.7  唐•杜甫(712~770年)字子美

2.8  唐•韓愈(768~824年)字退之

2.9  唐•白居易(772~846年)字樂天

2.10  唐•賈島(779~843年)字閬仙

2.11  唐•呂洞賓(796~?年)即呂純陽、回道人

2.12  唐•黃檗希運禪師(?~850年)

2.13  唐•杜牧(803~852年)字牧之

2.14  唐•李群玉(813~862年)字文山

2.15  唐•陸龜蒙(?~881年)即陸甫里

2.16  唐末五代•禪月貫休禪師(832~912年)

2.17  唐•吉師老(?~?年)


 
 
 
3. 五代 (907~960年) 此頁頂端
 
 

3.1  五代•齊己禪師(約863~937年)

3.2  五代•王仁裕(880~956年)

3.3  五代宋初•永明延壽禪師(904~975年)


 
 
 
4. 宋代 (960~1279年) 此頁頂端
 
 

4.1  宋•慈雲遵式法師(964~1032年)

4.2  宋•王安石(1021~1086年)字介甫

4.3  宋•西余淨端禪師(1030~1103年)

4.4  宋•佛印了元禪師(1032~1098年)

4.5  宋•蘇軾(1036~1101年)即蘇東坡

4.6  宋•黃庭堅(1045~1105年)字鲁直,號山谷道人

4.7  宋•長蘆宗賾禪師(約1054~1106年)

4.8  宋•慈受懷深禪師(1077~1132年)

4.9  宋•真歇清了禪師(1089~1151年)

4.10  宋•王日休(?~1173年)字虛中

4.11  宋•普庵印肅禪師(1115~1169年)

4.12  宋•陸游(1125~1209年)即陸放翁

4.13  宋•范成大(1126~1193年)

4.14  宋•願雲禪師(?~?年)


 
 
 
5. 元代 (1280~1367年) 此頁頂端
 
 

5.1  元•趙孟頫(1254~1322年)字子昂

5.2  元•優曇普度法師(?~1330年)

5.3  元•天如惟則禪師(1286~1354年)

5.4  元末明初•楚石梵琦禪師(1296~1370年)


 
 
 
6. 明代 (1368~1644年) 此頁頂端
 
 

6.1  明•方孝孺(1357~1402年)

6.2  明•葉唐夫(?~1382~?年)

6.3  明•妙叶法師(?~1395~?年)

6.4  明•宗林法師(?~1495~?年)

6.5  明•蓮池袾宏大師(1535~1615年)

6.6  明•達觀真可法師(1543~1603年)

6.7  明•屠隆(1543~1605年)號赤水

6.8  明•憨山德清法師(1546~1623年)

6.9  明•黃猷吉(?~1568~?年)即黃彼岸

6.10  明•陳繼儒(1558~1639年)

6.11  明•陶望齡(1562~1609年)字周望

6.12  明•一元宗本禪師(?~1567~?年)

6.13  明末清初•永覺元賢禪師(1578~1657年)

6.14  明末清初•蕅益智旭大師(1599~1655年)

6.15  明•宋守一(?~1615~?年)

6.16  明•鄭瑄(?~1631~?年)號昨非庵居士

6.17  明末清初•百癡行元禪師(1611~1662年)


 
 
 
7. 清代 (1644~1911年) 此頁頂端
 
 

7.1  清•吳偉業(1609~1671年)號梅村

7.2  清•一初悟元禪師(1615~1678年)

7.3  清•斷愚真智禪師(1622~1677年)

7.4  清•周夢顏(1656~1739年)一名思仁,字安士

7.5  清•侶巖荷禪師(?~1685~?年)

7.6  清•實賢省庵大師(1686~1734年)

7.7  清•粱同書(1723~1815年)

7.8  清•趙翼(1727~1814年)

7.9  清•彭紹升(1740~1796年)法名際清

7.10  清•吳錫麒(1746~1818年)

7.11  清•張師誠(1762~1830年)號蘭渚

7.12  清•徐謙(1776~1864年)

7.13  清•妙空法師(1826~1880年)即鄭韋庵、鄭澄德

7.14  清•卍蓮曉柔法師(1827~1886年)

7.15  清•蓮根戒香法師(?~1871~?年)

7.16  清•果能嚴德法師(?~1877~?年)

7.17  清•程兆鸞(?~1894~?年)

7.18  清末民初•敬安法師(1851~1913年)字寄禪

7.19  清•吳遯客(?~?年)

7.20  清•壽光禪師(?~?年)

7.21  清•蓉湖愚者(?~?年)


 
 
 
8. 民國 (1912年~至今) 此頁頂端
 
 

8.1  民國•印光大師(1861~1940年)

8.2  民國•狄葆賢(1873~1939年)字平子

8.3  民國•江謙(1876~1942年)字易園

8.4  民國•弘一大師(1880~1942年)

8.5  民國•夏蓮居(1884~1965年)

8.6  民國•本際法師(1884~1968年)

8.7  民國•豐子愷(1898~1975年)即緣緣堂主

8.8  民國•蔡運辰(1901~1993年)即蔡念生

8.9  民國•冉寬洪(?~1934~?年)

8.10  民國•馬希眉(?~1934~?年)

8.11  民國•溫鼎昌(?~1934~?年)

8.12  民國•潘梅城(?~1934~?年)

8.13  民國•顧子香(?~1934~?年)


 
 
 
9. 其他   此頁頂端
 
 

9.1  彌勒菩薩

9.2  古德

9.3  民國•觀世心


 
 
 
護生摘要 請查閱《視窗操作》,即可輕輕鬆鬆瀏覽本站。 此頁頂端
 
 

護生摘要      若無顯示左方視窗之檔案總管,請按「首頁」。